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时间:2025-04-05 07:59:38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9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9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寂静的春天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当今社会,媒体纷繁,电视广播、网络听书能让我们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相比之下,读书,似乎显得有些“沉重”:字要一个个去认,句要一句句去读,含义要一段段思索,没有形象的画面,没有伴奏的音乐,没有旁白点拨,真的有点儿“难”。但在这个夏天,烈日炙烤着大地,花丛树木都被晒得打卷。炎热的天气加之浮躁的内心,让我整个人都乱了,像身处迷雾,不知所措。

于是我想到了一个地方,能让我静心的地方——图书馆。开始时我总骑车在道路上闲逛,目的未知,时间不定。但是夏日炎炎,必须换种方法作为排解。于是我来到图书馆,本来只是想找个纳凉的地方,但转念一想七八月份的读书任务还未完成,于是顺便从书架上拿起《寂静的春天》。

初次了解这本书是通过中学生物课本,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人们过度使用的DDT最终会通过食物链循环危害自身。真正深入去读这本书我对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寂静的春天》以一个虚设城镇突然被“奇怪的'寂静所笼罩”开始,通过介绍DDT的危害,表明这种杀虫剂引发的环境问题实际上正真实的发生在美国,在世界上的各个地方。破坏了不仅仅是微生物、鸟类,甚至与人类自己一样难逃DDT农药的危害,人群中白血病、癌症的比率正在迅速升高。杀虫剂不应该叫杀虫剂,应该叫“杀生剂”更为贴切。

在人类长达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等要素的影响,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往往处于劣势,并由此产生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这些观念在接下来人类发展的历程中牢牢根植于人们的思想。而作者却在人类有能力对自然产生影响力的大发展时代提出“人与自然融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观念。在人们狂热追求发展时给人们醍醐灌顶的一击。

我们从适应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慢慢地将自然占为己有,向自然索取施虐,却从来不为自然做一丝奉献。面对着各种以坏境破坏为代价的物质利益,人们不断妥协。导致了现在分类坏境问题与自然灾害不断增多加剧,环境污染、气候异常、洪涝灾害、泥石流、滑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等等。如今人们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所以,环境问题开始受到重视,环境保护措施才被日益提上议事日程。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迫在眉睫。

在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课程目标第三部分明确表示: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在书中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正与我们的地理教学目标相一致。这也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便于学生理解的实例,帮助学生尽早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希望寂静的春天永远不会来临,伴随我们的永远是青山绿水,碧草蓝天。

从我读完《寂静的春天》后,我每每前往图书馆读书必得读到两眼发昏,头皮发麻,饥肠辘辘才算酣畅淋漓。好像突然顿悟一样,读书不再是为了装模作样的应付公事,也不是闲来无聊才想到的消遣娱乐,而是真正在读书这项活动中享受生活、充实人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趁现在还不算晚,重整行装再踏上人生征途,让一缕书香伴我同行!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2

1907年5月27日,蕾切尔·卡尔森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附近的小镇斯普林代尔,后来受到一位富有活力的动物学女教授的影响,卡尔森放弃主修的英国文学专业,投身当时颇有风险的生物研究领域。1958年1月,卡尔森收到朋友奥尔加·欧文斯·哈金斯发自马萨诸塞州的一封信。哈金斯在信中说,州政府启用飞机开展空中喷洒DDT(有机氯类杀虫剂)的灭蚊行动,致使她与丈夫的私人禽鸟保护区中的许多鸟儿都死了。这封信成为卡尔森构思和创作《寂静的春天》的最初契机,她开始深入搜集和整理化学杀虫剂危害环境的证据和有关研究的文献。卡尔森以诗人的`洞察力和敏感度,感知到恶化的生态环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以科学家和作家的双重身份,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历时四年创作出被奉作生态文学“圣经”的《寂静的春天》。作品简洁而引人入胜,使得求真与务实成为全书的基调,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卡尔森将环境污染的结果与人类行为的事实联系起来,把环保问题提高到人类生存危机的高度,唤醒人们保护生态平衡。

本书文笔精美优雅,是科普写作的典范,被人们认为用文字拯救了自然。《寂静的春天》是荒野中的一声呐喊,引起了极大的震荡,作品在《纽约客》杂志上连载时就引发50多家报纸针对它发表社论和文章。1962年9月,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刊印出版《寂静的春天》,一年内就销了50万册。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读过此书后,责成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对书中提到的化学物质进行试验,以验证卡尔森的结论准确与否。该委员会后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报告,证实了卡尔森论题的正确性。《寂静的春天》中提出的警告,唤醒了广大民众,激发了一系列民众运动,迫使美国国内禁产DDT。因其对现代环境保护思想和观点的开创性贡献,卡尔森被盛誉为“现代环境运动之母”。作为一部用文学形式写成的生态伦理学著作,优美的文学语言和灵活的写作风格给《寂静的春天》注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诚如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在《寂静的春天》“前言”中说:“《寂静的春天》种下了新行动主义的种子,而后它成了一股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力量。”在春天,我们播下种子,生态理念的种子,期待来日绿树成荫。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界滋养万物,我们却缺乏对它的整体关切,子孙后代一定不会原谅我们的这种行为。今天我们家里用的净水器,除了能过滤部分可见杂质颗粒外,对化学等有害物质恐怕无能为力,肿瘤等恶性病多发谁能说跟环境恶化没有关系呢?所以说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保护环境就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少用化学物品,比如洗涤剂、洗衣液,这些东西排入地下将永远不能分解,长期积累将对地下水、土壤造成永久性污染,我们人类将自食其果,这种累积在作为食物链顶层的人类体内将以几何级传播,情况将会越来越严重,最后形成灾难性后果。

我们今天所做的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大爱。请发动身边的人加入爱护环境的队伍中,为我们的明天身体力行,为地球的明天全力以赴!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3

我感恩,感恩生活,感恩家人,感恩朋友,更感恩大自然。每天,我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

在《寂静的春天》我走进了自然,也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在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 ……此处隐藏4987个字……就比如说鸟类。在杀虫剂所到之处,鸟类都收到了灭顶的灾害。但是得美国公众看到这些惨烈的现象之后都有给当地的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诉说和举报。但是当地政府却不为所动,有的.甚至是驳回公众们的话。当时美国的政府就像现在的美国前任总统特朗普一样为所欲为,不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没有做到顾大局,识大体。鸟类在接受杀虫剂的喷洒下有些鸟类物种濒临灭绝。杀虫剂还可以使鱼类受盲,灭绝等等。杀虫剂破坏了环境。杀虫剂在消灭日本甲虫的同时还使其他动物大量的死亡。从而破坏生物链,破坏整个生态系统。杀虫剂还会使土壤和水资源受污染。等到地下水受污染的时候,会使牲畜患病,庄稼受损,农作物死亡,进而影响到人类。这其实是一个一直在循环的链子。

蕾切尔·卡森在她的书中明确地表示自己“并不主张彻底禁用杀虫剂”说明她是从宏观的角度去为人类着想,去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要这样做。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8

刚听到《寂静的春天》这个书名的时候,我感到很纳闷,春天不是百花争艳,百鸟高歌的季节吗?不是处处充满生机的季节吗?于是带着好奇心,我翻开了书本的第一页。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女作家蕾切儿·卡森的作品,她曾供职于美国联邦政府所属的鱼类及野生生物调查所,这使她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环境问题。书以寓言开头向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村庄的突变,并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天空,全方位地揭示了化学农药的危害,它既贯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理性精神,又充溢着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怀。

开始读到对美丽村庄的描写时我的心情非常愉悦,但作者的笔锋一转,一副美景马上变成了死寂的画面。但是我想,哪有这么夸张的事情呀?但随着我更加深入的阅读,我发现作者并没有危言耸听,很多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真实的故事,只是那都是很多年以前我们所不知道的事。那么久以前就因为农药、化学药品的使用而造成这么多血淋淋的事件,但是在60年代的人类并没有重视环境的保护,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在很多时候人类认为自己能战胜大自然,往往做违背大自然规律的事,但是事与愿违,在人类还没有征服大自然之前,大自然就先给人类很多血的教训:美国的落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日本水误事件……等等很多世界性的环境污染大问题。

书在开章不久谈到:“在地球的历史上,生物被自然环境改变着,但是反作用环境的效果相对很弱。人类出现发展到今天,情况发生了逆反,人类强力地改变着环境。在大自然里有很多很多物质,它们都与大自然经过千万年的磨合,大自然懂得它们。而现在情况改变了,仅1960年一年,就有超过500种全新的化学合成的有机物在美国诞生,最后它们被排入自然。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用于人与自然的斗争。化学家巧妙地转移着分子团,替换原子,制作各种各样连他们也无法了解的未知。

她举了个例子:一个碳四个氢是CH4(甲烷)瓦斯,把一个氢原子替换成了氯就成了CH3Cl(氯代甲烷),替换两个就成了CH2Cl2(氯仿)麻醉剂,替换三个就成了CHCl3(四氯化碳)清洁剂。直到最后做出了学名为二氯乙烷的DDT——死神的特效药(发现DDT的人得到了诺贝尔奖)

在当时DDT和其他剧毒农药被滥用的60年代的美国,书以无法辩驳的大量实例,给民众讲述了一个大自然悲伤的故事,“一个没有鸟鸣的春天,这样的`现代世界是值得被建立的么?”触动了无数普通老百姓的内心。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后来评价说:这是旷野中的一声呐喊。

血淋淋的事实,呈现在她的著作中,希望唤醒无知、愚昧的人们,不要再用使用蛮力,来对付也是地球一分子的昆虫、植物。也呼吁我们要尊重生命,谦卑为上,不要自以位是。否则将有一天,会为人类带来无可挽救的灾难,

但四十余年后,其书中所提,滥用农药的情形,不仅没有改善,更变本加厉。除原有杀虫剂、除草剂外,更多的农药、清洁剂、化学药剂……纷纷被发明利用,将人类带入更深、更无可救药的境地。因为人类为了更方便的生活,而许多事情的真相,也被隐瞒和蒙蔽。许多人也因为无知,陷人类于万劫不复的境地而不知……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9

《寂静的春天》这个非同寻常的书名,引领着我走入那个没有鸟没有蝴蝶没有蜜蜂的世界。一本失去花香鸟语的书能有什么趣味呢?这是我刚开始读这本书的疑惑,但事实证明文章的内容的确比不上每一章的标题有趣。

每一章的标题都别有趣味或是“死神”或是“浩劫”或是“死水”都毫不遮掩的透露着压抑的黑暗。开头介绍地球上的勃勃生机,作者毫不吝啬笔水介绍世间的美好万物,细致的描绘万物生机,甚至是潭水里的鳟鱼,让人不得不深醉于作者笔下的花花世界。

作者迅速将气氛代入“寂静”的主题中,也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这种环境变化的迫切感。人类与“害虫”抗争了近一个世纪,但是人类并没有控制住“害虫”的危害。一百多年后,人类并没有放弃灭杀“害虫”这条错误路线,而是越走越远了,当年西方犯的这个错误现在在中国重演。“人虫大战”并没有挫伤“害虫”的锐气,“害虫”在人类发明的各种农药磨练下,反而越战越勇。她同时详细描述了消灭吉卜赛蛾的计划在杀死吉卜赛蛾的同时也杀死了鱼、螃蟹和鸟类,她还详细描述了消灭火蚁的计划杀死的是牛、雉鸡,而不是火蚁,更加有说服力的`说明了运用不恰当的手段对大自然的危害性之大。

作者通过“神秘的化学物质”和具体数字,详细的向读者说明了“毒”的危害性。“中毒致死”“剧毒性”等词汇频频在文中出现,通过这些压抑词汇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当时写下这些内容时看到世间美好被农药深深污染时内心的折磨与痛苦。造成这种局面的元凶是农药DDT,但具讽刺意味的是,DDT竟然是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作者向公众发出呼吁,要求停止继续使用那些不恰当的手段来进行所谓的“拯救地球“计划,这些计划将最终毁掉地球上的生命。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说明小说,更是为环境保护发起的首次呼吁。作者用《寂静的春天》揭露出了人类化学药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是一种有着严重危害人类自身环境安全的行为,她在书中用实例提醒着人们,人类正着手编织着自己的末日,通过描写水源,昆虫等资源,的污染来说明农药等毒害品的毒害性。伴随这本书的诞生,环境保护的理念也应运而生。虽然这部著作已出版半个世纪,但因其在环境保护中起到里程碑的作用而从未曾被人们忘却。作者在十二章“人类付出的代价”中深刻反映了人们对DDT的认识是可笑的肤浅,同时也可以看出科学家们为了验证DDT的巨大危害性不惜以身试险,用皮肤直接接触的方式得出“向环境喷洒杀虫剂的任何行为都是不理智的”在当时,环境的污染因为《寂静的春天》的出版而有所改善,而如今,更槽糕的是,农药不仅仅在农田里使用,森林、草原、荒漠、湿地也在用,就是人口密集的城市居民小区里,也逃不开农药的阴影。虽然经过了一百多年但《寂静的春天》仍然对世界环境保护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卡森女士写这本书的初衷,绝对不是要完全地否定科技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而是试图告诉人们: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短期发展无异于是自残。我们也看到了好的结果——这本书敲响了世界环境保护的钟声。虽然现在中国各地污染的照片依旧让人触目惊心,我们知道环境保护的路在前方,却任重道远。(巫桂歆)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