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

时间:2024-07-25 17:21:40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1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

四、深化重点,揭示中心

1、学习重点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2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

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 ……此处隐藏14069个字……者写的是桂林山的特点,为什么要先写“峰峦雄伟的泰山”和“红叶似火的香山”?

4、指导朗读第四段,读后回答?

A、“这样的山”指的是什么山?“这样的水”指的是哪样的水?

B、“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

(桂林有山有水,水是那样的静、清、绿,山是那样的奇、秀、险。而且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清水秀,一片诗情画意。)

C、“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你感到像是走进了

连绵不断的画卷?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因为桂林山清水秀,山中有水,水中有山,一片诗情画意。所以说……)

D、“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中的“碧”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碧:碧绿。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爱。)

E、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

先小组讨论,然后再交流。(前后呼应)

五、小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去观赏桂林山水,具体描写了

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抄写课文中的比喻句。

3、笔答P4第二题。

七、板书计划:

静……不流动

漓江水 清……见沙石

绿……是翡翠

桂林山水

甲天下 奇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桂林山 秀 色彩艳丽、倒映水中

险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13

● 教学模式:质疑问难,主动求解

围绕课题 初悟课文 扣重难点 总结质疑

产生疑惑 解决初疑 质疑释难 拓宽思维

引疑 疏导 点拨

● 教学目标:

1、 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2、 学会9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 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4、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 重点难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 教学时间:2课时

●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细读课文第2、3自然段,理解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 感情朗读第2、3自然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教学:你到过哪些地方旅游过呢?

一、 欣赏录象,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去过桂林吗?想去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桂林游览一番。

出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录象)

2、 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3、 揭示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你认为作者会写些什么内容?(围绕课题质疑)

估计:桂林山水的特点怎样?

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二、 重点学习第2自然段,欣赏桂林水“美”。

1、 听录音。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美”,划出来,朗读体会“美”在哪里?

2、 根据学生的发现,随机学习。

讨论:(1)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

(2)学习第1句,水“美”在哪里?“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水的独特“美”。

再读第1句,质疑。(估计)看似这句与文章联系不很密切,为什么要写这句话?释疑想象:“波澜壮阔”、“水平如静”的景象。通过对比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漓江的水”的画面)

(3)学习第2句,水究竟“美”再哪里?指名读,自由说。

A、比较句子,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

讨论,比较意思相同但感情不同。第2句含有赞美漓江水得思想感情。

指导朗读:你认为该怎么读?试读,指名读,齐读。

感情朗读课文第2句话。

B、填空练习,体会写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得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

先填空,再体会所填内容,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讨论:从不同角度(感觉、视觉、想象)对重点词(静、清、绿)的具体描写。

(出示漓江水的课件画面,体会静、清、绿的程度)引读整句话。

C、 课堂练习,照第2句样子说句子。

公园里的花香()

校园里干净()

树林里的空气清新()

3、 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试读、齐读。(配上音乐画面)

4、 小结。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怎样读懂的。

三、 自主学习第3自然段,欣赏桂林山“美”。

1、 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用简洁的语言或画面表达出来。(每人发一张白纸)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主学习。

2、 交流讨论。

(1) 你有什么发现?讨论时把练习纸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共同评议。

A、 写作方法上:(比较简单,学生大多能发现)

泰山 桂 奇

林 秀

香山 山 险

B、 理解词意。(较难理解,主要通过学生简笔画、桂林山的照片和老师的提示帮助结合理解。)

如:奇峰罗列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屏障色彩明丽(出示课件,“屏障”的样子与桂林山比较)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栽

3、 听课文录音,欣赏桂林山的画面,感受桂林山的“美”。

4、 配乐有感情齐读第3自然段。

ü 总结。质疑问难,开拓思维。

ü 再次欣赏配乐、配画的课文朗诵材料,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

四、 作业。

1、作业本(1)第4题。

2、根据板书试背2-3自然段。

板书:19 桂林山水

大 海 静…..

水 清……

西 湖 绿……

(美)

泰 山 奇……

山 秀……

香 山 险……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