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能生巧》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熟能生巧》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熟能生巧》教案1教学目标:
1、知道武士百步穿杨和卖油翁滴油不沾的本领都源于熟能生巧,明白任何一种本领的形成都离不开长期的实践。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能在词语中正确辨析多音字中;能正确读写并理解5个新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中的词语。
3、能找出描写武士射箭和卖油翁注油动作非常熟练的句子;能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
4、能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找出描写武士射箭和卖油翁注油动作非常熟练的句子;能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
教学难点: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思考: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几个?主人公是谁?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课后习题2
二、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课文写了射箭武士和卖油老翁两人的本领,试把课文分为两段。
难点突破:
第3自然段写射箭人的活主要作用是什么?
三、三读课文,完成下表:
谁
有什么本领
怎么看待这种本领
围观群众
武士
卖油翁
射箭武士
卖油老翁
四、正确读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感受两个主人公的熟能生巧,指导朗读,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一、感受两个主人公的熟能生巧。
1、划出表示武士射箭动用非常熟练的句子。
立定脚跟,搭上箭,拉开弓,稍一瞄准,嗖的一下,果然射到
2、划出表示卖油翁动作非常麻利的句子。
他左手拿着小嘴葫芦钻进葫芦里去了。
3、如果让武士和老翁互换一下,分别去注油和射箭,那结果会怎样?
二、指导全文朗读:
读出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重点是突出卖油翁熟练注油技巧和朴实平淡、波浪不惊的语言(武士、旁人只是陪衬)。
三、完成作业。
《熟能生巧》教案2当代教学观认为教学不仅仅是认知活动,更是生命的发展活动。由认知活动层面提升到生命层面,是一种质的飞跃。语文是人类思想交际的重要工具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决定了它在生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究,在阅读活动中还个性以解放,充分展示学生的生命原生态,这也是新世纪阅读教学深化改革的重要话题,也是落实语文素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一、让学生批判地读。
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阅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书,多方面吸收营养,又要使其能批判地读书,敢于给教材“挑刺”,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不唯书是从,如此才说得上是活读书了。我教学《熟能生巧》一课时,射箭武士在人群中显示自己的射箭武艺时,描写观看人群表现的句子说:人群中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老翁便走过去看热闹。第二段描写武士百步穿杨时,描写人群表现的句子是:“‘好’,大家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而老翁却说:“这没什么,熟能生巧,不过是手熟罢了。”有学生提出了老翁说此话时难道是大声说的吗?按老翁的性格会大声说吗?是大声说还是低声说呢?既然是低声说那在大声喝彩的人群能听见他的话吗?武士又怎么能听见此话呢?武士在人群的喝彩声中能体会老人的话中话吗?有学生说:“书上的第三段说:射箭的人听了很不高兴,反问老翁:“那么,你又有什么本事?”第二段与第三段中间是不是该加一个过渡的句子呢?”
这无疑是真正的研究性阅读过程了,原因就在于学生能够“入书”理解,又能够“出书”批判。读书而又不盲从于书,敢于为教材“挑刺”,充满了既求同又能求异的创新精神。当代阅读教学应当让每个学生能主动地投身其中,敢想、敢说、敢疑、敢批,虽然学生提出的疑问,所做的探索不一定正确,更不可能很完善,但这并不重要。只要没有大错,就该尊重他们的认识,可贵的是学生所经历的研究、探索问题的过程以及这种敏于发现的能力,这种不人云亦云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生命的风采。
二、让学生好奇地问
李道政教授曾说过:我国历来重视研究做“学问”,可是现在的教学只是做“学答”。课堂只将现成答案,练习也是重复已有的答案,不要求学生“问”问题。我认为我们的孩子不是不会问,而是因为教学中还没形成这样的学习氛围,也没这样的学习习惯,不敢随便地去问罢了。这种“好问”的本性受到了不应该有的抑制,不能不说是生命失落了原生态的一种表现了。
我同样在教学《熟能生巧》第二自然段时,武士百步穿杨后,人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这时老翁却说:“这没什么,熟能生巧,不过是手熟罢了。”我指导学生朗读这句子时,几个学生提出议论:老翁在人群中轻轻地说这话,别人能听见吗?按老人的性格好象不会说得很响吧?我们认为应该读得轻轻的慢慢的。话语一落,又有学生反议论:要是轻轻地别人就听不见了,射箭的武士更听不见了,那书上怎么说武士听了很不高兴了呢?我认为该读得响一些。我听了他们的议论,心里欣喜,及时的抓住这个课堂的闪亮点让学生展开两面的探究,结合当时故事的场景,这句话就像是在当时的人群中扔下一颗炸弹,会引起怎样的反应呢?让我们来设想设想,此话又会怎样来到武士的耳朵里呢?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鼓励了学生敢于大胆提问,而且也使学生借疑释疑,深读了课文,同时还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研究阅读中,我很注重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并在学生提出的疑问中集中提炼出研究阅读的专题。
三、让学生舒畅地说
“言为心声”,语言应当是用来表达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情感、展示生命个性的。言不由衷,有悖基本的道德准则。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在教学语文和思品课时,讨论起有关爸爸妈妈的问题时,教材上总不外乎说爸爸妈妈关心他人、努力工作、尊老爱幼,及我们该怎样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等内容。然而,当教程进入到小朋友联系自己的家说说“我爱爸爸妈妈”时,有的小朋友说的却是与多数小朋友不一样。有的说:“我的爸爸不好,他很懒惰,还骂我和我妈妈……”有的说:“妈妈不上班,老喜欢玩麻将。我让她给我检查作业都不愿意,说没时间……。”这些孩子说的话绝对是书上找不到的,但是真话、是真情。我课前没想到一年级的小朋友竟会说出这样 ……此处隐藏3782个字……子作上批注。
(1)、在你的印象中,陈尧咨是个怎样的人?(箭术高超)
(2)、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出示课件)
(3)、小结:陈尧咨的箭术如此高超,难怪人们都说他的箭术举世无双。
(4)、陈尧咨除了箭术高超外,他还是个怎样的人?(骄傲自大)
(5)、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出示课件)
(6)、小结:我们通过对陈尧咨心理活动的描写、神态的描写,语言的描写,体会到他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
(二)学习6、7、8自然段。
2、默读第6、7、8自然段,把描写卖油老人动作的词语圈出来。
(1)、描写卖油老人动作的词。出示课件
(2)、从这些动词中感受到什么?(老人的动作非常熟练。)板书:熟能
(3)、卖油老人的技术如此熟练,是怎样炼成的?板书(恒心)
(4)、在卖油老人持之以恒的练习后,他的技术达到怎样的境界?出示课件 板书 生巧
(5)、卖油老人能够练出如此高超的技艺靠的是什么?板书(专心、苦心、虚心)
(6)、看到卖油老人技艺如此高超,陈尧咨心里暗暗惊叹。他惊叹什么?
(7)、卖油老人的技术如此高超,他的态度是怎样的?(淡淡地)从中体会到什么?(谦虚)
(8)、卖油老人的技艺高超,他的态度确实谦虚平和。我们可以从他面对着陈尧咨前后不同的态度感受出来。出示课件
(9)、文中两个人都身怀绝技,但是一个骄傲自大,另一个却谦虚平和。分角色朗读2——7自然段。
(10)、看到卖油老人利落的动作,听了老人这番话,陈尧咨恍然大悟,他悟到了什么?
(11)、小结:针对这两个人的技术,可以用一个什么成语来概括?(熟能生巧)沿用这个成语,我认为陈尧咨的技术只能称为熟,卖油老人的技术才能称为巧。熟和巧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其间还有一定的距离,陈尧咨要想把十中八九的熟练到百发百中的巧,他还要做到什么?(恒心、专心、苦心、虚心)
三、全文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熟能生巧》这篇课文,相信大家对这个成语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要想从生疏到熟练,从熟练到大巧之境,都必须做到恒心、专心、苦心、虚心,卖油老人沥油如此,陈尧咨射箭如此,我们的学习更应如此。
四、拓展延伸。
1、《熟能生巧》来源于文言文《卖油翁》,文言文语言简练,但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出示课件。
2、学习了这篇课文,我向同学们推荐著名作家冯骥才的小说《俗世奇人》,里面刻画了19位绝世奇人,他们各拥有怎样的本领呢?你们读读就知道了。
五、作业设计。
1、文中有一些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比如“熟能生巧”。找一找,抄下来,选两个词语造句。
2、回家阅读小说《俗世奇人》。
《熟能生巧》教案7教学目标:
1.能划出描写武士射箭和卖油翁注油动作非常熟练的句子,能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知道武士百步穿杨和卖油翁滴油不沾的本领都源于熟能生巧,明白任何一种本领的形成都离不开长期的实践。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熟能生巧》。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师: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识见识射箭武士和卖油老翁的高超本领吧!
二、学习射箭武士的高超本领(1-2自然段)
1.师:先一起去看看射箭武士的本领如何?那就一起来读读第1、2自然段吧!
2.生:读1、2自然段。
3.师: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武士的箭术吗?
(设计意图: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词汇积累)
4.师:你们是从那里看出武士的箭术非常高超的?在场的人和卖油老翁的反应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请你们快速默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划一划,找一找。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要求,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提高默读水平)
5.全班交流:
说完,他立定脚跟,搭上箭,拉开弓,稍一瞄准,“嗖”的一下,果然射到那根枝条,几片叶子簌簌地落了下来。(.课件出示)
6.师:哪几个词最能看出武士箭术高超?——稍一瞄准、果然
7.师: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武士的高超箭术。先自己试一试吧!
8.生自读——个别读——评价——再读
9.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似乎看到了武士站在百步远的地方射中杨树最边上的枝条的情景了。有一个成语说的就是武士这种本领,你们知道吗?——百步穿杨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10.师:看到武士能百步穿杨,在场的人们有何反应?——“好!”大家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11.理解“情不自禁”。
(设计意图:在语境中理解词语)
12.师:如果,你们当时在场,一定也会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的。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吧!
13.师:听了人们的欢呼,武士心里一定……(学生接)然而,此时卖油老翁的态度又如何呢?
14.朗读训练:“这没什么,熟能生巧,不过是手熟罢了。”
15.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三、学习卖油老翁注油的高超本领(3-5自然段)
1.师:你们的表演太精彩了。可是射箭武士听了老翁的话,心里却很不高兴,于是便问道:“那么,你又有什么本领呢?”
2.师:请你们围绕“卖油老翁有何本领?在场的人和射箭武士看了反应怎样?”(.课件出示)这个问题,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3-5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前面教师教给方法带着学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自学,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自学——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4.交流反馈:老翁没有回答……一滴油也没沾上。(.课件出示)
5.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老翁注油的精湛技术?
6.师:看到这一幕,大家都——啧啧称赞(学生接)如果你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个,你会称赞些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感受。)
7.师:武士看了又有什么反应?——看得发呆
8.师:大家都为老人的高超技术而称奇叫好。老翁自己却说……(学生接)
9.师:如果让武士和老翁互换一下,分别去注油和射箭,那结果会如何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达到熟能生巧。)
10.
师.总结:是啊,射箭武士之所以能百步穿杨,卖油老翁之所以能把油注入葫芦而葫芦上铜钱小孔周围一滴油也没沾上,都是因为——熟能生巧。
四.课外拓展
1.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熟能生巧的事例,你能来举举例子吗?
(设计意图:从课文回归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挂钩。)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