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陋室铭》教案1学习目标:
1、古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解题导入课文。
①看幻灯,掌握: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 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
②了解作者及陋室的由来(学生读幻灯片)
陋室即简陋的房子,是作者被贬和州时住的房子。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二、交待本课目标:
1、古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三、欣赏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断句和字音。
2、注意下列词语写法和读音。(学生看幻灯并补充)
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四、看注释;互相讨论,翻译文章。(理解实词、虚词的意思或作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喻什么?
上阶(阶)绿,草色入帘(帘)青。
作者写 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谈笑有鸿 儒,往来无白丁。
这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可以 调 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之劳形。
教师讲解并明确:这两句采用了正反虚实写法。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孔子云:“何陋之有?”
教师讲解并明确:宾语前置。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五、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不陋,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六、课文小结
1、陪衬比喻,托物言志
2、掌握词语解释。
三、作业。
1、学会字词的意思。
2、背诵默写全文。
3、用现代汉语写两句话,描写一种花或你的居室,要求字数一样多,并且意思相对。
下节课提问内容
一、复习提问。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或作用。
(1)斯是陋室( ) ( )
(2)惟吾德馨 ( )( )
(3)谈笑有鸿儒( ) (4)往来无白丁( )
(5)调素琴( ) (6)调素琴( )
(7)无案牍之劳形( )
(8)何陋之有( )( )
(9)无案牍之劳形( ) 10)无丝竹之乱耳( )
2、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
4、揭示全文主旨的一句是什么?
5、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6、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分)
《陋室铭》中考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吾与回(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谈笑有鸿儒 鸿儒
②人不堪其忧 不堪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 [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乙)文颜回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课上 ,课下巩固、发挥;他安心于尊师悟道,将学问做好做透。(4分)
2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答案:8.①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②无法忍受。9.答案:①这是简陋的屋
《陋室铭》同步练习
1.本文作者 是 著名文学家。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
4.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5.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6.体会下列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铭”是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
8.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9.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
11.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12.与下面一段话衔接准确得体的一句话是( ……此处隐藏24989个字……。而刘禹锡写此文时,唐朝正一天天衰落下去。当时朝廷宦官当道,其中牛、李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象刘禹锡的被扁就是深受其害(展示被贬时做的诗)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忧虑不已,但却回天乏术,只得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无丝竹之乱耳”写出了他对于这些庸俗的官僚灯红酒绿的生活的鄙视,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一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交友的限制更加深了那一点味道,而“无案牍之劳形”则明显的表现了与唐朝士大夫中入世的思想相背的出世的消极情绪。
好,讲了这么多,下面我们读这几句,再看板书的关键词试背这几句吧。
6、 后几句“南阳——何陋之有?”是不是具体写陋室的?那有什么用呢?它是不是画蛇添足之笔呢?
(不是,它以古代圣贤例子类比自己,表现了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最后,又引用孔子的一个典故,这里的“何陋之有”语言发生了倒装应该是“有何之陋”,实际上这句话的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君子居住在里面,房子有什么简陋呢?作者这里就将君子类比自己了,那种高洁傲岸的情操朝露无疑。君子甘愿住在这个简陋的房间中且不感觉简陋,可看出他有什么样的高尚品质呢?(安贫乐道)这么说来,它不是画蛇添足反而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呢!)(板书:诸葛庐、子云亭、孔子何陋之有、自比言志)
试背这两句
小结:课文中作者以正面描述和侧面反正“有德者居之,陋室不陋”的观点,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 评价
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情操和情趣的?谈谈你的看法。
六、 总结
本文作者借助陋室为文,寄托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借助一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的写法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课文中作者的思想在现代社会既有它积极的地方也有消极之处,希望我们能一分为二的看待这个问题,让精华为我所用。下面请再让我们好好的读读课文吧。
七、 齐读课文,试背课文。
八、 板书
陋室铭
引出主题 山(仙)、水(龙) 比兴 德 馨
具体描述 环境优雅 托
交往文雅 陋室不陋 物
情趣高雅 言
总结全文 诸葛庐 类比 君子居之 志
子云亭 何陋之有
《陋室铭》教案15【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2、解释加点的词语。
有仙则名 ( ) 往来无白丁( ) 无案牍之劳形( ) 可爱者甚蕃( )
不蔓不枝( ) 花之君子者也( )陶后鲜有闻( ) 宜乎众矣( )
3、“之”有时相当于“他 (她 它) ” “这 那”,有时相当于“的” 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指出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
(1)孔子云:“何陋之有?” ( ) (2)水陆草本之花,可爱者甚蕃 ( )
(3)无案牍之劳形 ( )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
4、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课堂研讨展示
组内交流展示,相互检查是否都会。
(1)“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
(2)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3)《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质。
全班展示,突破难点,老师点拨。
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体会两文各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当堂反馈】
(一)课内语段阅读《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人?
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则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二)课内语段阅读《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是: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的生活情趣。这两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
4、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