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夜书所见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夜书所见教案1学习《舟夜书所见》这篇文章,我依然采取了让学生搜集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再共同交流的方式。然而,由于学生与这首诗第一次接触,诗中所描写的美境感性认识又少,且部分学生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所以,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特别是对诗的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理解更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针对这种现象,我采取了下面的教学方式。
1、运用课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本课时,针对学生了解河(海)面渔火知识过少和“灯光”与“满河星”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的特点,结合“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的要求,我从网上下载了多媒体课件:在漆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从远处缓缓驶来,那情景非常宁静;阵阵微风漾起层层细浪,原来那点亮光散开成河面闪烁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以动画演示画面,不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灯光”与“满天星”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
2、教师范读,强化诗所烘托的意境。
受前两首诗的影响,特别是当学生看到“月黑”、“孤光”、“一点”等词后,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首诗表达的也应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其实不然。为强化诗所表达的意境,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范读文章,边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老师的范读和课件演示,同学们悟出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夜色中水面渔火景象的赞美。
在学生理解诗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又要求孩子们各自背诵了查慎行的一首诗作结。
夜书所见教案2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所见》解释“所见”的意思。
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夜书所见教案3一、 复习导入
1、同学们,老师先带大家观赏一下美丽的田园景色,看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季节?(课件出示秋景图)
2、秋天的确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可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3.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出示课件:叶绍翁)
2. 现在,我们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 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如《游园不值》和《夜书所见》。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解题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二)、初读诗词
1、诗人究竟在夜晚看见了什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
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3、好,让我们先读读这几个生字(课件出示生字词)
4、让我们试着读读这首诗,用斜线划分好节奏。
5.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 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看课件,听录音,感受诗中意境。(出示主题图)
2.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
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图片,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起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 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 ……此处隐藏14443个字……>师:这时,一阵微风吹来,河面起风了....那点微弱的余光变魔术啦!
师:谁给大家读读吧!看看微风这位魔术师变出了怎样的景象?
师:先读一读,再把你看到的美美的说给大家听听。
师:微风泛起的层层波浪,用诗句里的话就是——风簇浪!
师:想看吗?(出示ppt)微风拂过,那倒映在河面上的一点渔火呀,一下子被细浪搅碎了,散向远方,河面的灯光好像漫天的星星向我们眨眼呢。再读一读,这是一种动态的美!(板书)眼中的景越美,读得也就更美。
师:谁试试?指名一生读 师:我看到浪了,也感觉到风了,只可惜星星太少了,谁让我看到多一点的星星。再指名读。
师:他试图让我看到更多的星星。请你再来读读。
师:风吹起来了,浪涌起来了,满河的星星在跳动。真美!你可以邀请一个小伙伴读!
师:读得真好。谁跟她一起读?我们一起读。全班齐读 师:那点点像萤火一样的渔灯在风的吹动下,散开成满河的星星。
师:是啊,在诗人的眼中,满河的灯光如同星星闪动,那么在你的眼中像什么?
师:表扬你的想像力。
师:一只?两只?是无数只!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啊!如果你们来写,绝对不亚于诗人。来,让我们边想象边吟诵。全班配乐齐读。
四、背诵陶冶
师:经过我们的想象,这幅画面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看,夜深了,岸边农户家的灯火熄灭了,只剩下一盏渔灯,起风了,渔火随风摇晃,满河的灯光闪动。来,请一味小诗人读诗助兴吧!指名读诗(配乐,全诗)
师:读得真好,谁能看着画面吟诵?(ppt去字幕)指名背诵。
师:我们都陶醉了!让我们站起来随着画面一起吟诵吧!全班配乐吟诵。
师:一点微弱的孤光就能激起诗人无穷的想象,这是因为诗人有双慧眼,能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美,谁能像诗人一样,去试着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说一说?
五、拓展发现,创造美品
师:现在老师还要给大家推荐一首描写夜景的诗,看看这首《枫桥夜泊》 cAI:出示诗句。
师:你们还收集了哪些描写夜景的诗,让我们一同欣赏。指名两生吟诵。
师:今天我们读的这些首诗都特别美,同学们在课下还可以继续分享,美美地读,美美地说!还可以像小诗人一样,美美地写,好吗?下课!
夜书所见教案14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教学反思: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夜书所见教案15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