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赛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参赛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加应用数学的意识”。新课标注重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学习中的结论,更关注的是个性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在实践中运用即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交流、合作探究中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生活中的经验,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圆柱的体积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能运用圆柱的体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情境如下:
一:情境引入,感性认识
师:(拿出橡皮泥)你知道它的体积吗?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长、宽、高后再用公式:长×宽×高计算出体积。
师:你还能捏成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吗? (学生操作:捏成圆柱)
师:现在你会计算它的体积吗?猜一猜,怎么办呢?(学生操作:圆柱捏成长方体)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形状变,体积不变.
师:我们曾经学过可以把什么图形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什么图形求面积呢?
生: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师: 圆柱形橡皮泥的体积会求了, 如果要求圆柱体容器里水的体积该怎么办?
生: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测量计算。
师:要求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
生:把它浸入水中,求出排出水的体积。
师:要求商场门口圆柱体柱子的体积呢?(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二:自主探究,迁移转化
1、引导
师:有的同学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让学生互相讨论,应如何转化,然后组织全班汇报)
生: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
2、 操作
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萝卜(圆柱体模具)和小刀,让学生动手切一切,拼一拼。
3、感知:将圆柱体模具(已切好)当场演示。
①让一位学生把切割好的一半拿上又叉开;
②另一位学生将切割好的另一半拼合上去;
③观察得到一个什么形体?同时你发现了什么?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
小组汇报:
生: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
4、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5、讨论:圆柱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有什么联系?你发现了什么?
6、汇报:
圆柱→近似长方体
①体积相等②底面积相等③高相等④表面积不相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
圆 柱 体 的 体 积 =底面积×高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Sh
师: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底面积和高。
师:如果给你圆柱的直径(半径或者周长)和高,如何求圆柱的体积呢?
生:根据公式先求出半径,再求出底面积即可…
教学反思: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实践、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直观有效的教学过程不需要教师繁复的讲解,学生在自主动手探索,互动交流讨论的学习空间里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教学内容和重难点不仅得到实施和解决,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诱发学生主动思维的愿望,营造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现、探索、创造的过程,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一、教案背景:
开学已经有半个月了,我发现有很多学生有自卑心理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它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帮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并且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悦纳自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我设计了这节课。
1、面向学生:七年级;学科:心理健康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红色的心形卡片、画纸、画笔、胶水。
二、教学课题:
《欣赏我自己》
三、教材分析:
初中学生正是十三、四岁的年龄,由于他们生理和心里还不成熟,看待事情具有片面性,遇到事情不能冷静分析,往往导致有自卑心理,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所以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树立自信心,学会发现他人的长处,肯定他人的优点。
教学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能力目标:通过亲身体验,学会欣赏他人,同时也感受被他人欣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欣赏自己,树立自信心并感受自信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自我展示,相互欣赏,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体验自信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四、教学方法:
亲身体验法、评价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唱反调
教师说明游戏的规则,学生做两轮游戏。第一轮:教师口令“坐下”,学生做出“坐下”的`动作。教师口令“起立”,学生做出“起立”的动作。
1第二轮:教师口令“坐下”,学生做出“起立”的动作。教师口令“起立”,学生做出“坐下”的动作。
(二)导入:
师:这几天,我发现有两名同学不太高兴。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把这两名同学带来了,大家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
李爽:你看,我长的这么黑,有的同学就叫我黑丫。我虽然学习好,也爱帮助同学,可我仍然不快乐。唉!
王刚:我待人热情,爱好体育,但我的成绩很不理想,因此,我在班级里总觉得抬不起头。我真没用啊。
师:听了这两名同学的心里话,你觉得他们说的是缺点吗?你能找出他们的优点吗?(学生评价这两名学生的看法)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是呀,这两名同学身上不是没有优点,而是缺乏发现,缺乏欣赏自己。这节课让我带领大家欣赏我自己吧。
(大屏幕出示课题《欣赏我自己》)
师:那么你能说出自己的优点吗?说出来,让大家一同分享。活动一:找优点
1、同桌互相找优点(长处)。
2、教师找出两名不善于发言的同学:戴鹏飞和朱琳。全班学生为他们两人找优点。(学生为他人找优点)
师:我发现,同学们不是没有优点,而是她(他)自己没发现,经过同学们的帮助,感到自己原来是那么的优秀,我们拥有那么多优点,有那么多长处,掌声鼓励。活动二:展示自己,更加自信
要求:形式不限(唱歌、跳舞、演讲、诗歌朗诵等形式)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其他同学加油、鼓掌)(学生才艺展示)师:领略了同学们的才艺,分享了同学们的成功喜悦,老师送给大家一首诗《欣赏我自己》
师:希望大家用这首诗激励自己,相信“我能行”
活动三:学生用画笔画一棵优点树,将树叶(心形卡片)粘在树上,谁粘的越多,谁的优点就越多。然后将自己的优点树送给同桌,并相互说一句:你真行!
活动四:微笑拍手(播放歌曲《相信自己》)要求:
1、请同学们起立,同桌击掌一下,说一句:“我能行”。
2、请前后桌的同学击掌一下,说一句“我能行”
三、师总结:看到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灿烂的笑容,我相信今天的你一定会比昨天的你更优秀、更自信。(每天早上说一句:我自信,我能行)
四、课外延伸:请同学们写一句增强自信心的一句话贴在自己的床前教学反思:多让学生体验,多让学生说,以活动为主,使学生从活动中得到体验。因此,每一个环节的设置我都尽量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尽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增强学生的自信。融入到学生中来,多与学生交流,多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地改变课堂教学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地理实验教材第四章的一节内容。在内容安排上,条理清楚,基本上是按照这样一条主线进行的:从影响全球气候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入手,总结出了由于地球在宇宙中的状态(形状、运动)造成了各地太阳辐射的不同,进而出现了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的纬度变化规律。知识处理上,主要采用地图和思考题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避免提供给学生枯燥的结论。
教学目标:
1、懂得地球形状对接受太阳辐射多少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3、使学生认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幻灯片导课。
设问: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气候的千差万别呢?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导致了各地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造成了纬度位置不同的地方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则气候条件不同,如果地球为一平面则不然。
师: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怎样?
生: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
师: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
活动:想一想早上我们影子的长短和感觉到的气温高低与中午时有什么不同?(早上影子长,气温低。中午影子短,气温高。)
演示:观察手电筒照射到黑板上的情况,比较直射与斜射照射面积的大小和明亮程度——直射时照射的面积小但明亮度大。
做一做:动手在练习本上画出近似为平行直线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观察每条光线与球面交角的大小。(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时,各地的太阳高度角不同,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讨论:假如地球不是球体而是平面,太阳照射时,各地照射角度的大小有区别吗?各地的气温高低会有不同吗?
小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低,太阳辐射弱。由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内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所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承转:不仅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气候有差异,而且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候也有差异。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造成了各地一天当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导致气温的变化。地球的公转似的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气候发生变化,四季更替。
1、自转
演示:手电筒配合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强调: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活动:当北京是正午12点时,美国纽约是什么时间?
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的自传,观察由于地球的自转,北京地区一天当中,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
讨论:由于地球自转,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气温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人们经历清晨——正午——傍晚——子夜——清晨的连续变化,感受天气的变化。想一想:当太阳照射地球时,世界各地会同时出现早上、中午和晚上的变化吗?(世界各地随地球自转出现昼夜交替,因而一天当中,彼此存在着差异。)
2、公转
演示:电脑多媒体课件——“地球的公转”师:地球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
生:近似圆形的椭圆。
师:地球在公转时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
生:斜着身子。
观察:“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正是因为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所以同一地点在一年中太阳照射角度发生了变化,气温也发生了季节性的变化。)
师:太阳直射点总在什么范围之间移动?哪些地区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完成下题:
春分:月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昼夜。
夏至:月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昼夜。
秋分:月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昼夜。
冬至:月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昼夜。
讨论:你能说出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变化的原因吗?大家都来试一试。想一想:如果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世界各地在一年中,还会有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还会有四季的交替吗?
小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除赤道地区外,各地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发生变化,接受太阳辐射的强度不同,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中纬度地带产生了明显的四季更替。
拓展:你能说出焦作(35°14′N,113°16′E),在5月1日和10月1日昼夜长短的情况吗?
阅读:正文,系统了解地球公转造成的影响。自主练习:完成“地球上的五带”知识,三道练习题。
课堂总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造成了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太阳照射情况不同,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从而导致了各地气候的有规律变化。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