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时间:2025-02-21 10:12:39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

《钓鱼的启示》这篇我非常喜欢,因此,课前我自己做足了功课,目的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底线,有大部分是无形的,需要自我的约束。让在第二课时教学时,主要探寻在“钓”与“放”过程中“我”的心路历程,父亲由“得意”——“盯”——“不容争辩”的内心变化,进而品悟主题,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在品悟“鱼大”,钓之“不易”的基础上顺势引导:“此时‘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而‘得意’?”(“得意”的理由有哪些?)读出“我”的这份得意。这样,层层深入,每一环节教学更显丰满,而环节流程进一步精简,必然使教学推进更加紧凑。教学中的安排:学生自读体会→师生情境对话→再次读两段话。其实像这样两段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话,除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必须提供小组内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学习收获有个展示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

在体会文中思想后,进行了小练笔的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在生活中的感悟而来,学生内容各具特点,但是能够从生活中总结出简单的道理。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呼声,课堂上老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必须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并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过:“儿童有他独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正所谓,“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从若干个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在阅读过程中,多俯下身来倾听孩子们的发言,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享受阅读的乐趣。

这节课中,我试着给了学生更多的发言权,还给予学生阅读反思的时空。学生通过阅读反思,开启了心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学生个人的生活阅历较浅,看待事物往往不够准确全面。当学生在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教师不要急于去否定,而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看法,潜心阅读文本的重点段,这样就给予了他阅读反思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了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保护学生的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再一次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后,你觉得哪他词最引起你的兴趣?(启示)

“启示”是什么意思?在你的生活中有哪句话或者哪件事对你有过启示的吗?

2、钓鱼这件事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启示呢?现在我们来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爸爸是个怎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把握课文大意。

1、读了课文后,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觉得爸爸是个怎么样的人?

2、你从课文中哪句描写父亲的话中知道的?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3、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是怎能么样的呢?谁能根据课文的内容,在横线上补充一个词,说明父亲说这句话时的语气。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地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4、“我”做了什么事情父亲会这样说呢?请把这句话补充完整。

父亲 地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5、“我”听了父亲的话又是怎样做的呢?谁来说一说。

6、谁能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说清楚。

7、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觉得两个字特别重要(板书:钓 放)

三、精读描写钓鱼部分内容,体会钓鱼乐趣。

1、课文中哪些段落是描写“我”钓鱼的内容的?(1—3自然段)

2、作者钓到的是一条怎能么样的鱼呢?(又大又漂亮的鲈鱼)你从哪个句子里知道的?

句子一: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句子二: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

句子三: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地翕动着。

四、品读放鱼部分,领悟钓鱼的启示。

1、过渡语:但父亲的想法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来听一听录音.

2、当父亲对“我”说:“孩子,你得把鱼放回湖里去。”的时候。“我”的心情怎么样呢?

3、是啊,像这么大的鲈鱼,如果我是作者,我也舍不得把它放回去。我们先自由读一读4—9自然段。然后联系上下文,编一编父子之间的对话,同桌演一演。

4、现在老师来演儿子,你来演父亲,我们演一演父子之间的对话。

五、学习受到的启示,升华教育主题。

1、齐读第十、十一自然段,在四人小组内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难理解的句子:

(1)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2)当我一次次面临道德的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六、小结:

钓鱼这件事对“我”的启示是那么深刻,影响了“我”一辈子,那学了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呢?或者课文中有哪些语句对你有启示?请谈谈你的收获。

我学完这篇课文,我想起了在《大学》、《中庸》里说过:“君子必慎其独”这句话。意思是说:人在公众场合要你做到遵守规章制度、遵守公德,做个有道德人并不难,难就难在在独自一个人,周围没有人的情况下做到严格地要求自己,超越于自己的处境 ……此处隐藏7584个字……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期间有些什么矛盾?最后的结果怎样?得到的什么启示?启示是不是从起初的钓鱼得到的?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其次读中质疑、读中体验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时,我提出一下阅读要求:找出你不理解的句子。学生读课文后在全班收集整理,再用媒体出示一下两个句子:

1、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2、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然后让学生带着疑惑再读课文有关钓鱼的段落,抓住关键词句和反复阅读,深入在感悟“我”钓到鱼时的激动和得意,以及他心情的变化。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例子深入理解意义深刻的句子。如:让学生说说当你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父母不在家,作业没有完成很想玩电脑时;考试的时候老师多给了分数时;买东西多找你钱时;别人不在想用别人的钢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全班交流时,小组做好记录,把每个同学的发言进行整理,由指定的同学在全班交流,不同的意见全班讨论,这样问题也就解觉了。

不足之处:

但是有部分同学,没有积极开动脑筋,提不出问题,在朗读是读不出感情。这说明他们没有深入地思考,还没有很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

改进措施: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题,在教学时把课

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这是实现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前提。阅读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方法。在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质疑探究学习,课堂成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舞台。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3

语文课要做哪些事?一向以来,我都将语文教学理解为两件简略的事:一是让学生读懂文本本身的语言;二是利用文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一节课,我在“简简略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领导下,和学生一齐完成了《钓鱼的启发》第一课时的学习。

这节语文课很简略。

从教案设计上看,这节课堂的教案很简略。首先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读通难读句子;其次围绕“为什么爸爸非要我把鱼放了呀?”、“为什么我舍不得放?”、“我情绪是怎样变更的?”三个问题理解课文;最后借助文本空白处练习写话。教学环节比较简略。从学生层面看,这是简略的学生。这节课学生负担很轻,课前没有太多的.预习;课堂上,围绕第一课时目的,循序渐进,学生学得简单自在。从老师层面看,上课也很简略。用PPT制作的课件,只有一些文字,很简略就能完成;教学资料和参考材料全部来自教材和参考书,免除了繁杂的寻找材料的过程。这是与家常课比较接近的简略的公开课。

在简略教语文的同时,课堂中我也简中求活,力求方法巧。如学习“钓”与“钩”的差别,理解“鱼饵”、“鱼鳃”、“翕动”等词语的意思,借助图表概括文章资料等环节。让学生学得简单,学得实在。

课堂还是留下一些遗憾。

首先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个别读书、写字姿态不精确的同窗没有及时提醒并予以改正;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同时,习得文本做的不够;写话训练,没有关注写作方法的领导等。

让我们在遗憾中继续快乐前行!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4

我设计的第一课时教学任务,主要是学习字词、理解词义、了解课文大意,同时完成对课文内容“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的理解。可以预想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紧张。但每一个内容都要求学得扎实,尤其是理解重点句必须对全文内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完全依靠学生预习是不行的。因此,高效完成前三项学习任务是我必须解决的。于是我设计了“词串”,既检查了词语掌握情况,又帮助孩子梳理了课文内容,可以说是一举两得。词义理解采用的是看意思说词语,概括课文大意采用了填空的形式。这些设计基本上解决了学习任务重,时间紧的矛盾。为下文充分学习提供了较为扎实的学习基础和充裕的学习时间。

在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句时,分为这样几个层次。首先字面理解句意,对照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然后重点理解“实践很难”。找到具体描写加以分析。最后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道德实践很难。

不足之处:

1、教师语言设计缺乏针对性,比如过渡语、评价语言,都缺乏设计,没有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

2、课堂点拨不到位,理解句子方法训练不到位。

3、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不细致,点拨不到位。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5

自从铁岭市教育局、昌图县教育局提出“校校、人人、天天公开课”后,我们基层教师就多了一个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同时也在公开课的锤炼中有所成长,有所提高。现就自己在三公开活动中执教的《钓鱼的启示》进行教学反思。

《钓鱼的启示》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的重点是: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中得到的启示。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的人文道德。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从故事中受到的启示,是有一定难度的。在“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新教学理念指导下,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

课堂上,我紧紧抓住“难”字展开教学。问: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作者说实践起来却很难。接下来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小组讨论:“作者难在哪里?”就在学生感受到了鱼很诱人,放掉实在舍不得的时候,我让学生转化角色,现在你就是手捧大鲈鱼的小詹姆斯,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语的`学习、理解、品味,深刻感受钓到大鱼时的兴奋、得意,被迫放掉大鱼的痛苦、无奈,以及三十四年后的为之骄傲的情感变化。从启示(理论)——到故事(钓鱼、放鱼)——再到启示,层层剖开,同时注重以读为主,在读中体验,结合换位思考,学生真正的理解了作者实践道德的“难”,也实现了文本的情、作者的情、向学生移情。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再次小组讨论:“父亲难在哪里”我觉得这是升华主题的问题,所以在学生交流后,我点拨“父亲是在用实际行动教育儿子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要自觉遵守道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大写的人。此时的课堂氛围达到了高潮,学生们都睁大眼睛看着板书中那个大大的人字,我知道他们正在内化这一人文道德观。这一情感体验为后面的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启示”奠定了基础,当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生活中遇到道德难题做法时,他们的思想再次经过了洗礼。此时我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当面临道德选择时,都必须自觉遵守道德。从而突出主题。

当然,我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遗憾。比如:我在教学中过于注重人物心理变化的体验、注重人文道德的理解,却忽视了让学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努力、积极改进,让语文课堂永远不乏语文味。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