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1《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篇传统革命题材的文章,它离学生生活久远,学生对毛主席是何人都不太了解,在教学中,我想方设法让孩子接近伟人,体会沙洲坝村民对毛主席的恩情世代不忘的情怀。
一、忆苦,了解背景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这篇传统革命题材的文章,加上抽象的文字符号,很难引起学生是视觉的快感,上课开始我以童谣导入: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让学生想象没有水的苦恼,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沙洲坝人民没有水” 学生带着缺水少雨的苦闷走进文本切切实实的生活场景中。
二、思甜,丰富过程
随着对课文的理解,我让学生化身自己为跟随主席挖井的小战士,把教室又变成了另外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小战士,你拿的是什么工具?”“咦?小战士,你的手怎么这么脏?”“小战士,瞧你,满头大汗,休息一下吧?”“哎呀,小战士,你的肩膀上都起水泡了,快停下来吧?”学生边和老师对话,边动作表演。我又出示了另一首民谣:红井水,甜又清,手捧清泉想恩人。与刚才第一首民谣的鲜明对比,多侧面的把村民不忘毛主席的恩情折射出来。
三、感恩,想象练说
课文最后在碑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中升华。这看似通俗直白的一句话由于立碑传文而蕴含着深广的意蕴。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认知经验的限制,他的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于是我问学生沙洲坝人民有了这口井会干哪些事?借以提供给学生几种人物,村妇、农妇、行人,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从多角度、多层次交流中感受这口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与当初沙洲坝吃水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心中涌起感谢的`情怀。“吃水不忘挖井人”真正成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
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感悟、体验的过程,一个生活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将语文还原到一个具体的语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学生本原的语感和语用,在感性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和形成语文素养。在此方面,对课文的延伸方面还不够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这方面的教学。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2《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篇文章。这篇课文讲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帮助乡亲们挖水井,解决了吃水困难。解放后,乡亲们在井边立碑,表达对毛主席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吃水不忘挖井人”,本来意思上是我们每天从井里取水上来饮用,享受劳动成果,但是不能忘记那起先挖井的人。可是课文所描述的年代对于我们来说,都很远了,何况我们的学生,他们更是生在幸福中,长在幸福里,他们根本不能明白。所以揭示课题前,我用生活当中的问题引入:同学们,当你们在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下,你会怎样呢?学生马上答出:不会忘记他(她),会在心里想起他(她)引导学生体会现在生活幸福,要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于是在板书课题后,我又设置了一个问题:看到题目你想问什么呢?结果学生全部愣在那,不知道如何去答。怎么办?我知道这个问题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确实非常难。我又不想马上放弃,于是引导,慢慢的有一两个学生说了出来。我马上就引出了问题:
(1)吃水人是谁?
(2)挖井人是谁?
(3)为什么要挖井呢?于是让学生去读课文,边读边想,并把课文中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再读课文,分出自然段标出序号,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以回答上面的问题做好铺垫。果然在教师“适时点拨”这个环节中,在回答上面设置的三个问题时,回答的`很流利,我随着学生的回答及时的板书。并简单的说了说当时的背景。于是引导学生感悟,以体验到乡亲们因为村子里没有井,所以他们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挑水吃,再引出伟大领袖毛主席为了帮助乡亲们解决吃水的困难,而亲自挖了一口井。而乡亲们为了感恩、为了记住毛主席,所以后来立了一块石碑——(学生读出)“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而在学习“我会认”的生字时,也是放手让学生学习,不懂的地方适当点拨。这个环节学生学得很好,主要原因是“小老师”发挥了作用。达到了学生自学、互学,教师点拨的效果。
总之,大体而言在“高效课堂”中是一个较好的起步,虽然效果不是很好,可也是跨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因为他们难以想象当时那样的年代,而我却设置了一个针对一年级而言难度很大的问题,这也是我考虑不周,不足之处当中的问题,但我不会感到遗憾,因为这给学生在今后的“高效课堂”中奠定了一个很好的起点。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3让孩子动情:毛主席的名字学生都较为熟悉,开始我害怕上这样一些伟人、名人的文章,觉得跟孩子们的时代背景、文化底蕴相差太大,甚至觉得没必要选入教材中。偶然间我发现我们班孩子模仿“奥特曼”的游戏,很多男生谈到长大的愿望就是成为奥特曼,为什么学生会如此喜欢它呢——那是因为“奥特曼”是他们心中的英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利用孩子崇拜英雄、真诚善良、易受熏陶感染的特点,把我们文章中的人物也成为孩子心中模仿的英雄呢?让孩子学习自己喜欢的英雄故事,肯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看来,孩子在课堂上是否动情了是上好这类文章的关键。
如何让孩子动情呢?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树立形象,在导入课文时我非常庄严、神圣地介绍人物,如生平、事迹、别人对他的.评价等等,让学生对人物肃然起敬,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激起他们内心深处为人物人格震撼这样一种情味感和学习的强烈欲望。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再加以朗读指导,最后把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带进课堂,实现情感的迁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基调,训练表达,培养语感,渗透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4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时我遇到了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孩子们对毛主席不够了解。虽然在上课之前,我让孩子们搜集了有关毛主席的故事,还让他们向自己的父母进行了询问,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当说到“江西”、“领导”、“革命”、“解放”时,孩子们是一脸的茫然。还有,孩子们对于吃水“难”没有切身的体会。书上写“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挑。”到底多远,多累?现在的孩子到校都要家长送,即使他对路程有感知,也不会真的累过。于是我就联系生活实际,让他们说说没有水的麻烦。这下,倒是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渴了就没水喝了;没办法煮饭、烧菜;妈妈不好洗衣服了;农民伯伯种的庄稼都要枯死了。
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隔太遥远了,孩子们生活在21世纪,对过去的生活一无所知。生活条件优越的他们,很难理解、想象当时连口水都喝不上 ……此处隐藏7473个字……的理解,我让学生化身自己为跟随主席挖井的小战士,把教室又变成了另外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小战士,你拿的是什么工具?”“咦?小战士,你的手怎么这么脏?”“小战士,瞧你,满头大汗,休息一下吧?”“哎呀,小战士,你的肩膀上都起水泡了,快停下来吧?”学生边和老师对话,边动作表演。我又出示了另一首民谣:红井水,甜又清,手捧清泉想恩人。与刚才第一首民谣的'鲜明对比,多侧面的把村民不忘毛主席的恩情折射出来。
三、升华,滋养灵魂。
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感悟、体验的过程,一个生活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将语文还原到一个具体的语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学生本原的语感和语用,在感性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和形成语文素养。《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沙洲坝的人民对毛主席心存一份感恩,立碑传世。现实中,为我们付出的有很多无名英雄,他们名声并不显赫,但也让我们满怀感激,我让学生模仿课题的说法,自由表达:过桥不忘——,吃菜不忘——,穿衣不忘——,——不忘——-等,学生在表达中,活化了语言,滋养了心灵,课文中隐含的思想因为与学生的情感交汇而得以复活。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13《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讲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帮助乡亲们挖水井,解决了吃水困难。解放后,乡亲们在井边立碑,表达对毛主席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吃水不忘挖井人”,本来意思上是我们每天从井里取水上来饮用,享受劳动成果,但是不能忘记那起先挖井的人。可是课文所描述的年代对于我们来说,都很远了,何况我们的学生,他们更是生在幸福中,长在幸福里,他们根本不能明白,他们生活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年代。加上我们这里用水很方便的,家家都有自来水,因此,学生对老百姓立碑纪念毛主席的行动感受不深。这样的文章孩子们是不喜欢的。
怎么办?怎样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呢?反复备课后都觉得不行,就凭单调的朗读来理解,告诉孩子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比喻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得到好处,不忘记它的由来,不忘记当初创造成果的人,一句话,不忘记根本”,肯定不行的。
孩子们不懂,是因为他们难以想象当时那样的年代,如果让孩子亲眼看看那样的年代,会不会对他们有所感触呢?我试着找了些资料,在教学课文时,我用课件向学生们展现了那个艰苦的`年代:破破烂烂的东西、瘦瘦的人们……我把画面定格在乡亲们为了吃水,挑着担子,来回走上好远的路,当时干裂的土地,崎岖的小路,很脏的池塘水,画面是神奇的,孩子们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一开始嬉笑的表情没有了,脸上的表情变了,班级里非常安静。趁着机会,我引导孩子们从画面中回到课文中,来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了直观的感受,让孩子们来理解:为什么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容易多了。孩子们也有话可说了。
“不忘”是本文的主题,从不忘着手,体会文中毛主席对乡亲们的恩情,这份恩情让当地的老百姓和战士们都难以忘怀。体会到新时代的我们也时时感受这来自长辈、朋友、同学的关爱,我们又应该怎么样来报答这份恩情呢?通过交流谈论,课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14《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篇传统革命题材的文章,它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些距离,学生比较难以想象。在教学中,我设法让孩子了解伟人,体会沙洲坝村民对毛主席的恩情世代不忘的情怀。
一、教学效果:让学生学会感恩,想象练说课文最后在碑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中升华。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认知经验的限制,他们的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于是我问学生沙洲坝人们有了这口井会干哪些事?借以带给学生几种人物,村妇、农妇、行人,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从多角度、多层次交流中感受这口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与当初沙洲坝吃水难构成了鲜明的比较,从心中涌起感谢毛主席的情怀。“吃水不忘挖井人”真正成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
二、成功之处:随文分散识字是课程标准低段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解决“识”和“写”的问题上,我校采取了“分散识字、集中书写”的原则,即教材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我们透过多次的.呈现分阶段识记;要求学生正确书写的字,我们一般安排一个相对集中的时光让学生书写。就本课而言,笔者主要分三个阶段完成识字的任务。第一阶段在课前预习,学生根据各自的知识水平和识字潜力记必须量的生字,如不少学生透过预习记住了想念的“念”、战士的“士”、井水的“井”等。第二阶段在课堂教学,老师结合相应的教学资料,分散、适时地安排必须量的识字教学。如,开课时,指导学生多次朗读课题,旨在认识生字“忘”“挖”和“井”;进行重点性的朗读指导时,老师特意挑选生字相对集中的第二自然段;结束教学前,让学生多次大声朗读课文中的碑文等,其目的都在于透过反复的“读”到达识记足量的汉字。
三、不足之处:革命题材课文叙述的故事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存在比较大的距离,学生阅读课文的行为实际上是横向单一的平面性阅读,它给予学生的阅读信息比较少。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15《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课文,课文写了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取水,乡亲们为了纪念毛主席于是在井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样一个故事。
由于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甚远,所以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毛主席的图片资料及小故事,在课堂上交流、反馈,加深对毛主席的了解,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水的来之不易,我让学生先了解沙洲坝的地理环境,出示童谣“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让学生大声朗读,想象沙洲坝人民没有水生活是多么的不方便,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缺水带来的烦恼,使孩子们切实体会到沙洲坝人民生活的.不容易。然后抓住“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这句话,让学生想象情境,练习说话:
每当烈日炎炎的时候,乡亲们……
每当寒风刺骨的时候,乡亲们……
每当大雪纷飞的时候,乡亲们……
每当暴雨倾盆的时候,乡亲们……
这样,学生深切的体会到水的来之不易后就更能感受到毛主席和战士们挖井这一举动给乡亲们带来的方便,以及乡亲们对主席的敬意。从而深刻地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然后让学生说说“石碑立好后,可能会有哪些人去看?看了以后,又会说些什么”。这样,学生既体会到了毛主席和八路军的奉献精神,也看到了普通农民的淳朴和真诚。
同时,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到读通、读顺,到抓住重点词句想象读,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他们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行为。最后由文本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体会现在生活的幸福,谈谈“我们在享受他人方便的时候,又应该不忘哪些人”,如:“穿衣不忘织布人”、“吃饭不忘种田人”、“住房不忘建房人”等等,让孩子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受到他人的深深爱意,学会感恩,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文档为doc格式